“我们现在是处在软硬件整合‘练内功’的过程中。”厦门意行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意行半导体”)CEO兼CTO杨守军博士日前接受DIGITIMES专访表示。过去近9年来,杨守军和他的团队一直持续专注于毫米波雷达MMIC的研发,推动毫米波雷达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如今“意行芯”和毫米波雷达技术,已广泛被车载雷达、无人机雷达、智能交通雷达、安防雷达等领域的知名厂商批量应用。
成立于2010年的意行半导体是中国第一家从事民用微波/毫米波雷达射频前端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产品开发及提供雷达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2018年11月意行半导体刚刚正式发布了一颗24GHz 毫米波雷达单芯片SG24TR14 MMIC,是一颗24GHz、一发四收、收发一体的毫米波雷达芯片。截止到2018年11月,意行半导体已经量产SG24T1/SG24R1套片和SG24TR12一发两收集成单芯片,在车载行业、无人机、智能交通、安防以及消费电子等多个行业取得重大进展,和多家业内知名企业达成合作。
杨守军博士告诉DIGITIMES,从全球来看,毫米波雷达市场还是以车载市场为主,尤其在欧美市场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在国内的毫米波车载市场也是主要呈现以欧美企业为主要引导的发展态势。“对于国内毫米波车载产业的发展,现阶段的定位是‘自主替代’。”杨守军博士指出。而围绕这一定位,就国内毫米波市场的发展阶段来看,他分享了几个时间点:2015年-2018年,是国内技术突破阶段;2018年底-2019年初,国产毫米波雷达品牌开始小批量出货运用到自主车上。
近几年,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全球趋势,毫米波雷达作为汽车智能的一大重要智能技术被越来越多地置于聚光灯下,产业界将之视作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市场规模呈现逐步增大的态势。毫米波雷达技术被产业界视作传统四大感知技术(红外、视觉、超声波、激光)的拓展,被给予了很广阔的市场想象空间。
不过杨守军博士指出,毫米波雷达车载领域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投入和积累。而要真正迎来大爆发,他的判断至少还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此外,毫米波技术的应用市场和想象空间也不仅限于车载领域,在物联网、智慧城市、消费电子等其他垂直应用领域,毫米波技术也不乏应用潜力。“而在这些垂直领域,全世界基本都处在同一个创新探索的起步线上,这对于国内的毫米波产业是一个机会,而对于意行半导体来说,他则希望充分发挥软硬件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市场提供高性价比的雷达解决方案。”“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在硬件平台掌握核心的芯片,同时结合应用场景来提供更好的软件算法功能体验。”杨守军表示。
产品和市场导向是技术出身的杨守军一再强调的。谈到毫米波雷达是否将取代激光雷达时,杨守军表示,单就技术之间,两者PK并无意义,要结合可落地的产品来看,产品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而且他也指出,就产品本身来说,也有其各自的生命周期,产品间的迭代也会经历此消彼长的过程。
比如当下大热的自动驾驶汽车,当汽车在向自动驾驶这一方向演进的过程中,会催生更多的技术创新,“哪怕这些新产品在初期是很简单甚至是粗糙的,在技术驱动下形成产品形态,从不成熟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这是一个“step by step”的过程”杨守军博士说,重要的是产品要逐步落地。
杨守军博士还提到,落户厦门近九年来一直得到当地政府的人才政策和半导体产业政策的扶植,厦门市已经构建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这对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落户厦门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厦门市集成电路产业厚积薄发,已形成覆盖材料、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其中,成立多年的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简称“厦门IC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了不少服务和助力。该平台是由厦门市政府主导,联合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共建,为厦门及周边地区IC设计企业提供EDA软件、芯片测试、人才培训以及产业服务。“厦门IC平台可以提供通用型的各类芯片测试和失效分析服务,结合这个平台,意行半导体在全国打造了一个为数不多的毫米波芯片和系统的专业测试开发平台。”杨守军博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意行半导体获得中国宝安集团、北汽产投等投资机构的A轮战略性投资,进一步推动国内毫米波雷达产业快速形成规模。杨守军说,“我们的业务原来定位在毫米波芯片,从芯片转到下游雷达产品要好多年时间,所以我们积极进一步拓展到做方案,为客户提供完整的雷达硬件方案和软件算法输出,也就是雷达最难的部分由我们完成,通常客户只需做简单的二次应用开发,可以快速形成自己的雷达系统产品,客户只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市场开拓和市场服务方面。